北玻院:创新无止境 科改再出发
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时间: 2021-05-21

202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正式发布的《关于印发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及通过复核的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的通知》中,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北玻有限)风电叶片模具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殊荣。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北玻人默默坚守技术创新的初心使命,是“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的坚定决心。从第一块玻璃钢到风电叶片,从“神舟”发射,到“奋斗”深潜,北玻有限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公司高质量发展。

北玻有限创建于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块玻璃钢板,是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发祥地。63年来,北玻有限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诸多领域创造了多项“共和国第一”,先后参与了国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天宫”“奥运”“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工程建设,为玻璃钢/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贡献了辉煌成果。北玻有限改革发展不断获得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1955年10月,时任重工业部副部长的赖际发在赴苏联考察时了解到,国外新研制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即玻璃钢)制品性能优越,于是深感应该抓紧研制玻璃钢等非金属新材料。因此,在回国时,他特意带回来一小块轻质高强度耐高温的“增强塑料”样品,并多方奔走,全力推动我国玻璃钢等非金属新材料的研制。

1958年,在赖际发的亲自关怀下,建材部玻璃陶瓷研究院从屋面材料室抽调文和阳、涂序梅、何宇声、饶芳甫、方尚华、万进书、詹惠珍等7名同志组成了我国第一个玻璃钢研究小组,开始玻璃钢研究工作。同年3月,小组扩大为30多人的玻璃钢研究室。

当时组建的7人研究小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无设备、无技术、无资料的情况下,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唯一知道的是样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用玻璃纤维做的,但如何把玻璃纤维压制成板,谁也不清楚,当时还没有玻璃布,困难可想而知。由于没有掌握热压工艺技术,压出来的板材形成不了坚硬的玻璃钢,被当时人们喻为“一脚踹”。显然,这是不成功的。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调查研究,研究小组找到了北京绝缘材料厂,借用大台面压机,把事先浸好酚醛树脂的玻璃纤维毡片进行操作成型。经过日夜奋战,在小组成立4个月后,终于压制成功了1200×500×5mm规格的我国第一块玻璃钢板,实现了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零”的突破,填补了无机非金属国防尖端材料空白。见到研制成功的第一块玻璃钢,赖际发兴奋地说:“国外把这种产品叫‘增强塑料’,我看它强度相当于钢材,又含有玻璃组分,也具有玻璃那样的色泽,就叫‘玻璃钢’吧。”从此,“玻璃钢”一词沿用至今。

1958年至1960年,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研究人员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建成试验车间和实验室,自制无纺布拉丝机、酚醛树脂反应釜、200吨大面积热压机、卷管机、缠绕机、水压试验等相关设备;初步摸索出手糊、层压、缠绕、制管、酚醛树脂合成等工艺技术;开展了连续高压玻璃钢管、蜂窝结构、缠绕成型高压容器等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从原材料、成型工艺、产品试制到性能测试的研发体系,为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后,我国要自力更生搞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北玻有限响应党中央号召,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1年,国防科委、国家科委同时向玻璃钢研究室和哈尔滨建工学院玻璃钢室下达了耐烧蚀大面积防热部件的研制任务。时间紧,任务急,经过400多次试验,突破了原材料、设备、工艺技术等重重难关,终于在1963年年底研制成功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取得了攻关的全面胜利,满足了航天建设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北玻有限将玻璃钢产品逐步向民用产品过渡。经过几年的准备,到1985年,玻璃钢浴缸、整体卫生间、SMC火车窗框及椅子、SMC和BMC空气断路器等电子产品、玻璃钢复合板等民用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逐渐形成了试制生产能力,绝缘子、森林灭火瓶等也通过技术鉴定。

1986年10月,北京玻璃钢研究所升格为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北玻院),并继续保留北京二五一厂名称。建院以后,在科研、试制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均有了较大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原材料、制造技术、产品、测试研发体系。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第一个标委会——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第一个检测中心——国家玻璃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一份期刊——《玻璃钢复合材料》均挂靠在北玻院;199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或领域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并不断推出具有高收益的新产品,经国家科委批准,以北玻院为依托单位,筹备建立国家纤维增强模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5年12月通过验收并授牌。

同时,北玻院在热防护材料研制上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新型航天飞行器用防热材料、喷管等功能材料相继应用;每年都有新的玻璃钢产品研制成功,如冷却塔、化工贮罐、水箱、管道、拉挤型材、体育器材及文娱用品等都相继投产;陆续引进国外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及装备,喷射成型、RTM成型的首台设备都由北玻院首先应用,然后推广至全国。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北玻有限作为第一批转制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经济发展与科技进一步融合,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海洋船舶复合材料、工程复合材料等全面高速发展,先后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贡献力量。

在这一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累累硕果,北玻有限研制生产的用于飞船烧蚀环境严酷部位的中密度预混料及航天专用特种树脂应用于长征运载火箭、神舟、天宫等系列航天工程中;2000年起,开始多种规格飞机用气瓶国产化研制,解决了预应力设计与施加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承担国家863《航天用先进复合材料高压容器》等多项科研课题。在海洋船舶领域,先后开发了透波、耐压等复合材料,为海面船只及水下设备提供了复合材料解决方案与产品。

2003年股份制改革后,北玻有限先后培育出几个独立的复合材料产业公司,国内首家研发与量产SMC汽车部件的产业公司及一家现代化的汽车复合材料产业公司,产能世界排名前三的CNG气瓶产业公司,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亚洲第一、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全国第一的风电叶片产业公司。2020年北玻有限孵化的产业公司年产值合计最高超百亿元,为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北玻有限沿着创新孵化的定位,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战略布局,打造1个创新中心平台、1个先进复合材料配套产业基地和1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提升能力建设,坚持推进创新孵化,产业规模不断攀升,圆满完成“十三五”既定规划战略目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场引领产业迈上新台阶。先进复合材料存量业务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多个核心产品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发动机壳体从无到有,实现工程化生产;新型防热材料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工程复合材料产业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叶片模具连续3年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2020年,复合材料疏散平台市场占有率首次跃居国内第一。

产业基地建成达效。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培育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产业,民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地板中试线项目获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现已进入调试阶段。山东滕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了“一园两区”的规划。

研发孵化成果孕育新动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围绕先进复合材料、工程复合材料、树脂材料关键技术方向开展研究,随之带动热防护系列、发动机系列、大型模具、轨道交通复合材料等产业崛起发力。以配套“海翼7000”为代表的深水耐高压壳体经过深潜7300米海试试验;研制的推进器导管应用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万米水深的新记录;模具制造获得工信部“单项冠军”荣誉;商用航空客货舱地板采用国产化原料成功研制,攻克了“卡脖子”关键技术;水下设备复合材料保护罩样机通过中海油验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改革持续深化注入新活力。以电力复材项目的科技成果为载体,设立北玻电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技术成果市场价值化、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十三五”期间,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结构融合都不断提升,在重大投资决策事项、选用干部等方面起到了把控方向、统筹全局的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细化“三转”各项部署扎实推进,持续强化“两个责任”,落实“一岗双责”,为公司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020年4月27日,北玻有限成功入选“科改示范企业”,以此为契机,北玻有限积极开拓改革创新发展思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动力,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展望“十四五”发展蓝图,北玻有限将聚焦“科技创新与孵化”,沿着“1234”总体战略布局,在航天领域、风电领域、轨道交通领域、海洋油气领域、民用航空领域等多个领域中实现成果产业化,将公司打造成为健康、高效、多平台创收、行业影响力位居前列的科技型企业。

2021年,肩负着助力民族复兴与推动行业进步的使命,北玻有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再次踏上征程,为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转载本网站原创作品,需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标题。若违反本声明,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